北平地名典 首图藏 李炳卫童卓然编 北平民社出版 民国22年 PDF下载
书名:北平地名典
作者:李炳卫童卓然编
出版:北平民社出版
日期:民国22年
页数:232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北平,作为北京的旧称之一,其地名历史渊源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对北平地名典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沿革
起源:“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当时设置了右北平郡,标志着“北平”这一地名在行政区划中的初次亮相。西汉时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
发展:西晋时期,右北平郡更名为北平郡,这一变更使得“北平”作为地名在历史文献中愈发频繁地出现,并逐渐与这片土地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明朝更名: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十二日,元朝的大都路正式更名为北平府,寓意“北方和平”,体现了明朝建立者对国家疆域及政治秩序重构的美好愿景。
再次更名: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升格为“北京”,以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行政格局。这一名称自此开始承载起国家首都的重大意义。
二、地理与行政划分
北平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在行政划分上,北平曾作为府、郡、直辖市等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存在。
三、文化与教育
北平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民国时期,北平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并设立了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高校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北平还是许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政治中心:北平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如袁世凯时期将临时政府迁至北平,使北平再次成为中国的首都。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平虽然被日军占领,但仍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政治节点。
经济中心:北平作为明朝北部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其商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在民国时期,北平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文化中心:北平的文化地位无可替代。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学者专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北平还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五、名称变迁与寓意
北平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从战国时期的右北平郡到西晋时期的北平郡,再到明朝的北平府和清朝的顺天府,最终演变为现代的北京市。每一次名称的变更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寓意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北平地名典详细介绍了北平的历史沿革、地理与行政划分、文化与教育、历史地位与影响以及名称变迁与寓意等方面。北平作为北京的旧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