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53 杨芳 詹景凤纂修:殿粤要纂(全4册) PDF下载
书名:殿粤要纂
作者:杨芳 詹景凤纂修
册数:4册
格式:PDF
大小:10.85MB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殿粤要纂》是明朝一部记录广西军事防务的著作。古人常将广西称为“粤”,度文思义,“殿粤要纂”即是“镇守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汇纂”的意思。
全书共四卷,插有129幅地图,具体记叙和描绘了当时广西11府、48州、53县、14司的兵力总数,银饷供给,驻军哨堡、地形关隘、交通联络等方面的情况。先图后文,图文互证,使观者一目了然。
此书的主要编者是杨芳。杨芳,字以德,号济宁,四川重庆卫军籍出身,万历五年参加殿试, 取进士三甲第176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从浙江调任广西巡抚,在桂主政九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政见与礼部给事中翁宪祥相违,“乞免”离桂回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
明朝开国以来,广西的东部一直处于刀光剑影之中,当时大型的农民起义就有四起:古田起义、八寨起义、府江起义和大藤峡起义。仅是镇压大滕峡瑶族起义,明朝政府就动用了33.5万的兵力。烽火四起的农民起义把明朝政府折腾得疲惫不堪。
杨芳到广西任职时,农民起义已渐入尾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广西的统治,便成了为官者的首要任务。杨芳新官上任,便提出写“一册在手,不越盈尺而内境向背虚实皆知”的军事兵防宝典《殿粤要纂》,即“安定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总汇”,得到属下部分官员的大力支持。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杨芳下令广西布政使整理基础材料。接到命令后,布政使沈修等人率部下着手收集资料,于当年九月向杨芳提交了图及图的说明。杨芳又让平乐府通判詹景凤书文写图,让梧州府推官林茂槐担当校正。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全书终于完成。
主要内容编辑 播报
《殿粤要纂》共4卷,插有129幅地图,具体记录和描绘了当时广西11府、48州、53县、14司的地形关隘、民族分布、兵力布置、军饷供给、交通联络等。书中提到广西“防之贵严,而备之贵豫”,当年广西全省的军队编制“官军、哨队、目兵、民款、打手、耕兵”共6.0278万人,兵器6.6233万件。
从《殿粤要纂》“总图说”看,当时广西全省官军、哨兵、耕兵共6.2万余人,岁饷银19万6千多两,米2129石, 禾1万7千斤。 朱明王朝的总兵力一般在二百万左右,广西的驻军6.2万余人仅占全国总兵 力的3.1%,数量相对寡少。明朝对广西的防务,始终贯彻“以夷制夷”,“以西制东”的原则。当时广西省府从桂 西各土司抽调大量的土兵、狼兵来镇守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桂西诸州县一般都出“戌兵”三五百人,最多是田州“额调征兵一万名,马七百匹”。由于有了土兵、狼兵的相助, 自然减轻了明军压力,这是明朝中央在广西驻军较少的主要原因。
据《殿粤要纂》记录,当时明政府推行“攘外必须安内”政策,对广西各地的兵力布置各有侧重,对军事要地及起义频繁爆发的地区则描述详尽,重点设防,如桂林府的地形描述“陆则阳朔为东南卫”、“永福捍其西南”、“义宁(治今临桂县五通镇)、灵川、兴安、全、灌为西北屏藩”,驻守的各种兵力达5800多名,而昭平、柳城、象州、桂平的兵力都在450名至2400名之间,还注明“此地设防诚重”、“不可不虑”。对人口稀少的边远州县的描述则寥寥数笔,驻守兵力多的仅几十人,少的只有士兵而无军官驻守。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农民起义让明政府如惊弓之鸟,防备极严,从边境州县大量征调士兵们去“剿贼”,导致守边的士兵少、装备差,还不能享受朝廷的军饷。像今扶绥县境内、凭祥市境内的多个州没有驻兵,甚至连历朝重兵把守的南疆要塞——镇南关及附近关隘,明朝在此处设兵也不过80人而已。边防松懈,一触即破。
明朝在万历年间,对安南(今越南)的防务是很松懈的,尽管《殿》的编者也口口声声说“于安南防务宜周”,“防御须谨”,但书中所记与安南相邻的各州县的军防都极为空虚,常见“置校、岁饷、戎器俱无”的记载。在一些重要的关隘,虽有驻军,却少得可怜,形同虚设。如 “凭祥州图说”中记:“该州有(镇)南关及三隘口,防守目兵八十名”。镇南关是守卫南疆的要地, 历来为重兵把守, 明朝在此仅置80名目兵,平均每个关隘仅20名,这是怎样的 “防务宜周”!
与此同时,安南却在厉兵秣马,准备北犯。据史载,万历三十四年(1606),即《殿》 成书后的第四年,安南莫氏宗党多犯我境,边民颇受害。第二年(1607),安南出动一千五百多人马,驾木船四十余艘,乘明不备,“突入劫掠”。至此,明朝广西省府方从歌舞升平 的梦呓中惊醒, 急报朝庭调军反击侵敌。
流传情况编辑 播报
《殿粤要纂》成书之后,因属军事机秘,长期深藏册府, 秘不示人,知者甚少,历代书目鲜有著录。《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著录。建国后出版的《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等各种书目也未记及,因此,有人甚至认为此书“徒有书名”而已。
此书属高度的军事机密,如果落入敌人之手,攻克广西便如囊中取物,后果将不堪设想。朝廷将它深藏于密室,致使当时能见到的人很少,后人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影。此书有部分图文辑入了《广西通志(万历)》,学者们四处寻觅此书下落,但它始终杳无音讯,以致于清康熙年间的学者王如辰认为此书“销磨于飘风凌雨之中,不可复见”。不少学者也认为此书已失传了。
中外学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后来经查实,当今世上能确认的《殿粤要纂》仅有两个不全藏本,一本在北京图书馆,一本在日本内阁文库。
此书是如何流落到日本的,至今还是个谜。有学者联想到了“皕宋楼书劫”。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盐运使),生平酷爱藏书,筑有“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藏书达15万多卷。谁知大儿子陆树藩是个败家子,将父亲的大量藏书贱卖给了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整船的古籍运往东洋。后来这些书籍并入了日本内阁文库。于是有学者猜测,《殿粤要纂》极有可能是这样流落海外的。
所幸的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谷口房男先生将日本内阁文库《殿粤要纂》的复印件带回了它的出生地——广西,并决定出资重印此书。他找到了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范宏贵。据范宏贵回忆,日本内阁文库的《殿》缺了两页内容,他于是专程到北京图书馆借阅《殿》,将缺失的两页手抄回来,才使此书完整无缺。1992年,经过范宏贵的校点,添加注释,新版的《殿粤要纂》终于重见天日了。
书籍意义编辑 播报
由于广西明代留下的志书文献不多,虽然《殿粤要纂》是防范少数民族的军事总结,但涉及了广西行政区划、山川地理、民族分布、民族等内容,特别是该书地图中,有多幅对民族分布情况标示得很详细,对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朝,十分有价值。
书中还留下了许多简化字,其中“斗”、“岳”、“云”、“高”、“台”、“湾”等字,与现行的简化字完全相同,这对了解汉简化字的发展过程很有帮助,同时也说明:在明代的广西汉简化字已有一定的流行,这对今日如何处理繁体字的“复兴”,将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启示。书中同时还 保留了一些异体字和古壮字,这对文字学和民族学来说,是很好的研究素材。书中地图所给 的瑶、壮等民族居住村落,对我们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迁移、发展,无疑是宝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