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37 陈文新主编: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版(全3册) PDF下载
书名: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作者:陈文新主编
版本: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版
册数:全3册
大小:407.21MB
格式:PDF
价格:3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科举制度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它在保证“程序的公正”方面具有空前的优越性。官员选拔的理想境界是“实质的公正”,即将所有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但这个境界人类至今未达到过。不得已而求其次,“程序的公正”就成为优先选择。“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是家族宗法制,家长统治、任人唯亲、帮派活动、裙带关系皆为家族宗法制的派生物,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若没有可以操作的客观标准,任何立意美妙的选举制度都会被异化为植党营私、任人唯.亲的工具,汉代的察举推荐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走向求才的死胡同便是明证。“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科举制度不但在诞生之初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较之前代的选官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和魏文帝时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等,科举制度都更加公正合理。
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它渊源于汉,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有整整1300年的历史。科举制度还曾“出口”越南、朝鲜等国,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始于19世纪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其创立也与中国科举的启发相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等演讲中反复强调: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胡适也说,“中国文官制度影响之大,及其价值之被人看重”,“是我们中国对世界文化贡献的一件可以自夸的事”。
陈文新,男,1957年8月生,湖北公安人。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武汉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湖北省志》总纂委员会副总纂、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红学会理事等。国古代诗学、辞赋学、中国文艺理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已出版学术专著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