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99 丁胜源 周汉芳辑:回文集 国家图书馆 2012版(全6册) PDF下载

2024-06-25 / 147

书名:回文集

作者:丁胜源 周汉芳辑

版本:国家图书馆 2012版

册数:全6册

大小:685.22MB

格式:PDF

价格:3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本书编者丁胜源夫妇搜集回文作品六十年,整理完成上自晋代,下迄民国的回文资料,300多万字,收入作者1300余家,图785幅,诗词曲赋万首,分为64卷,附录1卷,成书拟分为6册。内容不仅包括回文诗图,诗文,还涵盖了域外汉诗、和歌、乐曲、英语的回文,以及回文的专辑叙录、纪事、回文释例等。凡所见到与回文有关的资料基本能做到无有孑遗。本书是目前为止搜集资料最为全面的回文资料集,必将填补这一领域学术资料的空白,为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诗歌流变史提供丰富的数据。

现在,由丁胜源、周汉芳两位先生编纂的《回文集》,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精心编印,这部六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六册大书,印行问世,这应当是我国古代文学有关文体学的一部文献史料经典之作。这次我应邀作序,通读全书,确深受学术共索、互求创新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在其《明诗》篇中已提及回文,称“回文所兴”,将回文作为一种诗体专称。据现有史料,较具规模的回文诗作,创始者是北朝十六国初期前秦的苏蕙,因怀念其被流贬的丈夫窦滔,特作“回文旋图诗”,《晋书?列女?窦滔妻苏氏传》记云:“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后唐初编撰的《隋书》,其《经籍志》特为著录其《织锦回文诗》一卷,北宋时所编大型类书《文苑英华》卷八三四又载有武则天所作《苏氏织锦回文记》,可见苏蕙此作所受的重视。实际上南朝文人名家江淹、吴均已用于诗赋,且东晋、宋初之谢灵运,后人所编目录,也有《回文集》十卷,可见苏蕙之作在南朝已甚有影响。清人康发祥《伯山诗话》三续集卷二,甚至称“回文体六朝时最尚之”。二十世纪前半期的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也特提及苏蕙之作,称“此是古今绝作”。可是当代的文学史著作,包括一些文学史名著,多未提及苏蕙回文诗及回文文体,唯我的两位学术挚友曹道衡、沈玉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著的《南北朝文学史》,有专节论述苏蕙,称她的这篇回文诗“反映了作者技术的熟练和巧思”,并从文体流变史的角度,概称:“自苏蕙以后,许多文人都写过回文诗,在诗中成为一体。”颇有识见。

确实如此,有唐一代,从初唐到晚唐,都有回文之作。中唐时刘禹锡所作回文,皮日休《杂体诗序》特为提及:“近代作杂体,唯刘宾客集中有回文、离合、双声、叠韵。”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九也云:“唐人刘宾客及皮、陆唱和,并有回文诗。”又甚可注意的是,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七据《永乐大典》所辑《宜春志》,谓:“卢邈,唐末寄举湖南,登第,献回文诗两百首。”则此应是唐代科举考试甚有意义的史料。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著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第十章《进士行卷与纳卷》,曾详细记述唐代士子应举考试前,先向名臣贤士献其诗文之作,以显示自己文才,请其推荐,以便登第,称行卷,即行卷在唐代科举考试甚起作用。而此位湖南举子卢邈特以回文诗两百首作为行卷,并由此登第,这就可见回文诗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回文在宋代文学也甚起作用,苏轼还以回文之诗体转写词作,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一《黄公诲诗序》就特称“东坡神迈千古,至回文作词,语更可爱”。南宋时桑世昌所编《回文类聚》,是现存最早的回文总集,此书卷四全为宋人词,载有词五十五首,作者十三家。由此可见,回文以苏蕙《璇玑图》为开端,自南北朝起,历唐宋元明清,一直吸引才子学士甚至名家大儒积极参与创作,如谢灵运、江淹、庾信、武则天、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朱熹、高启、汤显祖、万斯同、王士祯等,给后世留下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作品,形成了世界上别具匠心、独特文体的文学样式和修辞方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回文遍及诗词曲赋,以及尺牍、对联、隐语、乐曲、绘画等,诸体咸备,图文并茂,内容广泛,题材丰富。且回文之作,于国外也有影响,日本也有回文体诗作,西文有回文研究。也就是说,我国这一特殊文体,不仅历史悠远,且有广泛世界影响。我们很值得作文体学史的深切探索。

但是,对于回文体之作,历史上也有不同评价,并有贬议。如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称其为“诗道之下流,学人之大戒”,也有贬称为“雕虫小技”、“文字游戏”。当然,回文体创作确有难度,也因此,古代文人并不以此为自己创作的主体,所谓只是偶一为之,故回文之作流传不多,多散见于别集、总集、史乘、笔记中。编为合集者,先有南宋桑世昌《回文类聚》,明万历中云间张之象续之,清康熙间吴郡朱象贤又续之。但此后两百余年,未有续编者。

现在丁、周两位先生编此回文总集,可以说是自南北朝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回文全集,收辑作者有一千四百余家,诗词曲赋万首,图六百多幅,共列为六十四卷。内容不仅包括回文诗图、诗文,还涵盖了域外汉诗、和歌、乐曲,英文的回文,以及回文的专辑叙录、记事、回文释例等,可以说是一部系统、全面、完整、综合的回文总集。尤其书前的“前言”,分列五节:一、中国回文发展的历史回顾,二、当代的动态,三、我国回文的特色,四、人们对回文诗词的评价,五、编纂出版回文集的意义和目的。这可以说是文献史料探索与文体理论研究的结合,为我们当前古代文学研究、古文体研究,不仅填补空白,且立意创新,真使人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故特为作序,谨表致我的学术期望与意愿。

回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语言、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对于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特点,自觉地创制回文,起于何时,历来就有道原、傅咸、温崤、曹植、苏蕙诸说,至今未有定论。不过,傅、温等人的作品,都是片言短语。只有苏蕙璇玑图,堂廉之大,世罕其匹,其诗亦最著称,故桑世昌编回文类聚冠诸卷首,用以托始。叶适谓『傅咸反复回文,温崤虚言回文,皆为璇玑中的一端,非艺林所重,是以类聚所录诸章,虽非尽若兰所作,要皆无不以璇玑图为本源也。

 

在线客服
  • 销售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