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1993版 PDF下载

2025-01-03 / 112

书名:宝鸡福临堡

出版:文物出版社

日期:1993版

页数:227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宝鸡福临堡(遗址)的详细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背景

 

位置:宝鸡福临堡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关街道福临堡村渭河北岸的第二阶黄土台阶上,北依马家塬,地势北高南低,略呈缓坡状。它东起引渭渠退水渠,西到村庄以西、铲车厂(今宝鸡合力叉车厂)南,北到引渭渠岸,南到渭河北岸断崖。

历史背景:相传八百里秦川东起潼关,西至宝鸡林家村,又从林家村复回到此村八百里,故得名“复补”,后演变为“福临堡”。

 

二、遗址特点与规模

 

规模:福临堡遗址东西长约600多米,南北宽约300多米,总面积约6750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地西南部临渭河的突出地带。

文化层:渭河北岸黄土台地比河岸约高30米,台地高出河床约30米,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较宽处约1000米。根据遗址所处地层和文化层堆积,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征,福临堡遗址文化遗存被分为三个时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遗址。

 

三、考古发掘与发现

 

发掘历程:

1925年至1926年,党玉琨曾在福临堡遗址大肆盗掘文物。

1959年12月12日至1960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福临堡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福临堡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发掘成果:两次共发掘面积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个、房址12座、陶窑12座、墓葬45座(另有说法为46座)、车马坑1个,出土陶器505件,还有其他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装饰品共1130多件。

 

四、文物遗存与价值

 

第一期遗存: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遗物发现较少,只有小型圆角的长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子3座、陶窑2座、灰坑8个。出土陶器仅24件,另有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50余件。

第二期遗存:比第一期略多。清理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子3座,分别是圆角长方形、圆形带小龛和椭圆形带室内窑穴。其中,有间房内还发现粟粒遗存。有陶窑3座(可惜均被破坏),还有灰坑39个(其中圆形袋状坑居多)。出土陶器115件,以红陶为主,灰陶则很少见,有钵、盆、尖底瓶、平底瓶、罐、缸、瓮、碗等。另有碾谷盘、骨锥以及石刀、陶刀等150余件用具。

第三期遗存:属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遗迹遗物发现比前两期多。房子6座,除一座为面积较大的地面建筑外,其余仍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陶窑7座,较前两期陶窑明显进步。灰坑90个,分别为袋形、圆筒形、锅底形、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出土遗物较丰富,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刀、陶刀、陶纺轮、骨铲等生产工具,以及骨饰、陶环、陶笄、陶塑人物像等装饰品,还有盆、盘、尖底瓶、高领罐、深腹罐、大口缸、釜灶、碗形器、双耳罐、碗、敛口瓮、壶、圆肩罐、漏斗等生活用具,均为陶土烧制。

价值:在福临堡遗址发现之前,中国国内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较少,中期到晚期过渡的文化遗存更为少见。福临堡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其间的重要缺环。考古工作者据此提出了仰韶文化的新类型——福临堡二期类型。

 

五、保护级别与现状

 

保护级别:1957年5月31日,福临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福临堡遗址目前全天免费开放,成为了解和研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宝鸡福临堡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线客服
  • 销售热线